跳到主要内容

乾隆年间积德行善的昭勇将军命运如何

原文来源:《劝戒录全集》第一卷,清代 梁恭辰 撰;王继浩 点校;王继浩、谢敏奇、车其磊 译。北京:团结出版社,全本全译版。

福德智慧圆满的阮阁老

仪征的阮芸台阁老(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扬州仪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是我已故的伯父曼云公(梁运昌)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会试的主考官。哥哥的老师,弟弟按照惯例也称呼为老师,所以我父亲便也用弟子之礼对待他。

道光壬寅年(1842),我跟随父亲暂住在扬州三个月,阮阁老当时正退休在家闲居,时常来找父亲闲谈,我得以从一旁悄悄地一睹先生的容颜风采。

于是就私下里询问父亲:“像阮阁老这样福德智慧都很圆满的一代伟人,他祖上的道德功业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父亲说:“你没读过我老师所著的《研经室文集》吗?文集中记载,我老师的祖父被称为昭勇将军,名叫阮玉堂,字琢庵,以武进士出身,在皇宫中任侍卫,后外放升任游击之职。

祖父昭勇将军死保降兵

乾隆初年,以湖北苗疆九溪营游击的身份,统领九溪、沣州、洞庭、常德四营的士兵,随军征讨湖南反叛的苗民,身先士卒,转战各地均取得胜利。时任川陕总督张广四,檄令昭勇将军进剿南山大箐屯的叛贼,昭勇将军派出主力部队在外面佯攻,而自己亲率奇兵从小路攀爬藤蔓翻山越岭而入,最后大获全胜。八百户叛贼残兵退而据守南岭,粮草用光后出城投降,总督疑虑叛贼有诈,没有接受。昭勇将军极力为他们投降的诚意辩白,并愿意以死担保,此举保全了无数人的性命

保全妇女孩童无数

后来昭勇将军又进军清剿横坡的叛贼,搜获男女几千人,总督想将他们全部处死,昭勇将军再三劝谏阻止,总督都没有听从,不得已,昭勇将军只好请求说:‘能手执兵器抗拒的壮丁,就将他们处死;妇女以及十六岁以下的男子,一定要宽恕赦免。’此次所救下的人命又有无数

为万家百姓据理力争

九溪有一座北山,方圆数十里,一向是当地士兵和百姓民众赖以生活的来源。有户人家,是明末一位指挥使的后人,属于豪门大族的子孙,诉讼到官府,说那是他家祖传的旧地,委托官员勘察核验,几乎整座山都将被他占据。昭勇将军为此慷慨激昂地亲自前往省城,在总督、巡抚大人面前建议说:“此地如果真是这个大户人家的土地,也是属于前朝的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几万户人家殡葬、打柴、放牧的依靠,一旦被夺取而归于一家,那么这附近的几万户人家应该怎么办呢?”督抚大人恍然醒悟。

此事并非武官分内的事,但是昭勇将军却能够冒着被处分的风险而据理力争,终于扭转了事情的态势。

他所做的造福百姓的事,有很多都是类似于这样的。昭勇将军自己仅以游击的职务终身,如今因其孙而显贵享受尚书级别的祭祀规格,荣膺一品封诰,门下的门生故吏遍满天下,他获得的回报确实是很大了。

父亲还曾说:“兵戈,是不祥之器;战争,是危险之事。然而一定要化凶为吉,转危为安,才能对国事有所帮助。如果只是靠逞强滥杀无辜来邀功,对国家大局毫无益处;那么,国家又为什么要采用这些举措,天地之间又怎么用得着这些人呢?”

古人说:“战争期间,能够对人有帮助的,只有仁爱宽恕最能体现出人性的光辉。”

李广缘何难封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因为诱杀已经投降的羌兵八百多人,因此而终身不得封侯。

李广后来因为迷路贻误战机而自杀。到他的孙子李陵,更是因为投降匈奴而导致被灭族。

与昭勇将军的事迹相比,相隔二千多年,他们所选择的做法和取得的结果,可谓是截然相反,天道又有什么不可揣测的呢?

小微:“我自己平常积德行善的时候,有时候常常想,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福报还没有来临?看了昭勇将军的故事,他积下这么大的福报,却仅以游击的职务终身,如果只看他自己,可能会感觉积德没有什么用,但是再过几十年百年,他的子孙却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这应该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以上了吧。想想身边的人,有几个孩子能做到省部级高官?所以他的福报肯定有,他养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定很争气,让他省了不少心,长了不少光,这也算是当世的福报吧。每个人福报来临的时机不一样,有的人快,有的人慢,但是不要紧,功不唐捐,不在自己也在子孙,慢慢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