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施舍与财富

原文来源 网络收集 -- 微妙香洁莲花系列丛书 第一部:《心上莲花次第开》(微·莲花)

早些年我到广东、福建、江浙等地时,非常感慨于沿海一带民众的公益心。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各种祠堂、寺庙、道路桥梁、碑刻等等公益建设,这些都是村民集资修建的。其中很多是数百年的古迹,由此可见乐善好施之风不是从富足之后才兴起,而是古已有之。

而在内地,这种风气却很少看到,私家房屋的整齐与公众事业的破败,对比非常明显。在国家的“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实施之前,很少有村子能够集资修路,村里的道路多半很破败。也很少有寺院、神庙、祠堂等等,凡是需要集资建设的事,都比较少。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凡是乐善好施的风气盛行之地,普遍比较富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很少有公益事业的地方,多半相对比较贫困。越不愿意布施就越贫穷,越贫穷就越生悭贪之心,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许多伊斯兰聚居区比较富足?比如中东、我国新疆等地都是资源丰富、民众相对富裕。因为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中,提倡将收入的十分之一捐出来做公众事业。布施生财富的因果规则是不受宗教观念束缚的,只要做了,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喜好布施的人,自然会感生到资源丰富的地方。至于因好争斗而感生战乱,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前不久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佛法兴盛、乐于布施的西藏那么贫穷?我们都知道牛羊值钱,藏民家家户户的实际财富并不少,只是藏区的偏远与闭塞不能让这些财富转变为现金而已。在藏区生活,家家户户大片的牛羊折合成实际财富并不少的。再则,藏民普遍信藏传佛教,很重来世,故布施之回向发愿多在于来世,其福报在现世成熟的就少了。现在许多内地及海外地区,密宗勃然而兴,许多人闻即生信。一些人书都没读过几句,那么多那么难懂的藏传佛教咒语一学就会,也恐怕与轮回转世有关。黄庭坚说过“书到今生读己迟”,我更乐于相信许多事是宿世种下的因缘。

为什么杀业那么重的地区生活能够相对富裕?财富与灾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布施对应的是财富,杀业更多是表现在疾病与灾难方面。欧洲自古以牧业为主,所以欧洲在历史上得烈性传染病的概率及烈度要远远高于东方农耕区。工业革命兴起后,欧洲转向规模化养殖,直接从事杀业的人就少了,所以烈性传染病就没有远古时期那么猛烈了。医药的进步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力使然。病随药长,疾病随时在与医学赛跑,阴阳永远会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不可能有一方长期占压倒性的优势。除非是从根本上消除了杀业,才有可能真正减少疾病以及战争。而藏区同样是牧区,但历史上的战乱与瘟疫却少得多,这是因为佛法观念的兴盛,在造业的同时,人们也在用佛教的方法化解罪孽。

财富越施舍越多,而越贪越悭越少。乐于施舍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贪求不足、分文不舍就会进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习气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在轮回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性。富人好施,就是与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有关,这就是良性循环。

那这么说起来,贫寒之人是不是就没有了机会?布施还要看心态,贫寒人家,一念不忍之心,箪食瓢饮之微薄施舍,就是功德无边的善举。发心之诚切与否是最重要的。

实在没有财富施舍的人,种种帮助人的途径皆是布施。安慰人是无畏之施,献血是布施,做义工是布施,举手之劳帮人一把也是布施,看到导人向善的帖子帮顶一下也是布施……只要有心,种种布施途径无处不在。

佛教中的施食就是最简易的积福之法。念几遍普召请真言及变食真言等,一次施食,千万饿鬼皆得饱足,甚至因此而得超度。如果有开了天眼,看到那种宏大场面,古代大富人家在大灾之年开赈灾场也不过如此。你想想这是多大的慈善行为?而所需不过七粒米、一小杯清水而已。当然,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心。再贫寒的人家,一天也不会缺了这七颗米。一元钱的大米,够你天天施食一两年,而积下的福德很快就能改变你现世贫寒的状况,未来生生世世之富足更是不可限量。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